隨著影音平台崛起,越來越多人改以拍攝影片來記錄生活,也因而衍伸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相機,有針對日常 Vlog 的機型,亦有在衝浪、騎行單車時適用的運動相機,甚至有風格獨特的全景相機,三者之間到底該如何區分與選擇呢?關鍵在於拍攝場景。
隨著 Vlog、短影音、復古風潮等多方因素影響,一度因智慧手機而大舉式微的相機市場,在近日迎來久違的復甦。作為相機領導品牌的 Canon 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近日影像事業營運長戸倉剛(Go Tokura)就與外媒分析,相機當前的優勢以及全新的客群所在。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拍攝能力日漸壯大,演算法與AI輔助加上多功能、輕便等優勢,讓傳統單眼相機銷路大受影響,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還好在短影音興起的趨勢加持下,銷量開始止跌回升,新機型也挾帶美型外觀與優異性能,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即將趁著熱度回歸再掀浪潮。
近年隨身相機吹起一波熱潮,也讓 Sony 在 2015 年發表的全片幅類單眼相機 RX1R II 再度受到攝影愛好者矚目,只是遲遲等不到下一代產品!沒想到稍早 Sony 竟無預警推出新一代 RX1R III,作為隨身相機領域的旗艦機皇。
Canon PowerShot V1,單機身29,900元。(記者黃肇祥攝) 隨著YouTube、TikTok影音平台
不只是回應短影音市場崛起,更延續近年 Y2K 帶起的相機熱潮,今年各大相機品牌強力進攻「隨身相機」,有的是從 Vlogger 影音角度切入,提供消費者輕鬆錄製高畫質影片的相機,亦有的是專注於靜態攝影。到底有哪些機款值得入手?本篇文章就來盤點今年的三大特色機款。
Canon 全新 V 系列相機即將登場,主打影片拍攝,鎖定 Vlog 用戶與創作者市場,更被視為直接對標 Sony ZV 系列。
Canon 全力搶攻隨身相機市場,繼先前推出主打 Vlog 與錄影的 PowerShot V1 之後,據傳 Canon 正計劃重啟 PowerShot G 系列,將推出兩款以靜態攝影為主軸的新相機。
隨身相機熱潮止不住!Canon 近日再度發出缺貨警告,點名旗下 3 款相機短時間內都將供不應求,消費者想要入手恐怕等上一段時間。
日本相機大廠 Canon 今年來勢洶洶!繼先前發表 PowerShot V1 後,據傳還要再推出一款 Canon RV 搶攻 Vlog 拍攝市場,迎戰 Sony 旗下的 ZV 系列。
Canon 於上月發布 PowerShot V1 再度進攻隨身相機市場,藉由加入冷卻風扇可連續錄製 4K 30p 影片兩個多小時,主要瞄準 Vlog 拍攝。據傳 Canon 還準備了另一款以「變焦能力」為最大賣點的 PowerShot V3,會更適合喜愛拍照的消費者。
一年一度攝影界的重頭戲日本 CP+ 相機大展於本週正式開跑!各大品牌紛紛推出最新產品,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 Canon、Sigma 與 Panasonic 全新單眼相機的同場較勁,不只是拚攝影效能,就連美學設計也是一大重點。
Canon 今日發布最新款隨身相機 PowerShot V1,採用大尺寸的 1.4 吋感光元件,更在小巧機身內塞入風扇,實現 4K 60p 高畫質錄影。
由富士、理光所帶的「隨身相機」熱潮,連帶讓徠卡與 Panasonic 等品牌陸續參戰,據傳下一家將是日本老牌大廠 Canon!在最新財報裡罕見提及隨身相機,並暗示恐有新機登場。
時尚圈常說「流行是個輪迴」,這句話也適用於3C圈,一度因智慧手機而沉寂的相機近年再度捲土重來,在年輕消費者之間吹起一波「隨身相機」熱潮。現在相機追求的不只是畫質表現,更力求要好玩、好看,不少款式更出現一機難求、黃牛炒價的誇張現象,甚至比熱門型號手機更難搶。
隨著影音平台崛起,比起單純靜態拍照,愈來愈多民眾喜愛以生動活拍的影片紀錄生活,然而手機畫質、防震效果都不理想,購買傳統單眼相機又過於沉重,該怎麼辦呢?近年其實有不少新型態相機可以參考,身材更輕巧,價格也更為親民,是拍攝 VLOG 的好選擇。
近年來隨著 YouTube、Tiktok 等影音平台崛起,越來越多年輕用戶打算購入第一台單眼相機,用來記錄生活,而這股趨勢也使得相機市場開始出現改變。日本零售通路業者觀察就指出,相機銷售有朝向兩極化發展的趨勢。
邁入年末,一連串購物節與特惠活動接連展開,加上適逢聖誕節等假期,不少人都有送禮需求,哪些禮物才體面又合適呢?為此 Google 推出 Holiday 100 頁面,根據熱搜排名推薦了 100 項禮物清單。
YouTuber及Vlogger當紅,雖然市面上有相當多的實測教學如何選購一台Vlog相機,不過有了相機後,還要建立對於錄影設定的基本知識,畢竟錄影跟拍照是兩件事,5重點讓你看懂設定數值關鍵,以免出現買了相機卻不會使用的窘境。
年輕世代追求的趣味潮相機勢力高漲,讓平淡的相機市場多了一分活力,透過各式鏡頭來捕捉世界,可靜態可動態,迸出多變的視野樂趣,也激盪新與舊的對話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