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際關係緊張、升學壓力、職場競爭,或是親密關係出現瓶頸,人人都有可能需要心理諮商,以幫助自己處理情緒和壓力。專家提醒,合格的心理諮商會與當事人事先說明清楚諮商進行的方式及常見的疑慮,也會提供其他轉介資源;選擇心靈課程應留意,內容與講師是否公開透明,更不應該製造偶像崇拜甚至推銷拉人收取高額費用。
葉立斌/核稿編輯時序進入今(31)日大年初三,年假已經過了一半。部分場所,例如健身房、咖啡店等已恢復營業,不少人也開始準備收心了。該怎麼收心呢?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分享5個幫助自己收心的方法。黃軒在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建議可以做5項行動來調整,幫助自己重回最佳狀態。
葉立斌/核稿編輯衛福部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以達到鼓勵求助、促進個人能力正向成長,及高風險即早介入。在方案推出後,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師也成為一大討論焦點。心理諮商師蘇琮祺詳細分析這問題,手把手幫助大眾找到最
相關新聞請見健康網》沒生過小孩、剖腹產也會漏尿? 醫破解女性尿失禁迷思葉立斌/核稿編輯Podcast節目《百靈果NEWS》主持人,網紅凱莉於今(2024)年8月生下女兒。在享受當媽媽的樂趣以外卻多了一些煩惱,其中一項是:「產後漏尿」。禾馨婦產科醫師「烏烏醫師」烏恩慈表示,對於熱愛重量訓練的女性以及產
沈莉馨/核稿編輯現在小孩課業繁忙,每天活動量很難達到所衛福部建議的「6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有氧運動」,愛群兒童成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如瑩指出,跳繩是簡單方便又高效的選擇,較不受場地限制,不僅利用零碎時間執行,還能訓練心肺功能,更有研究發現,每天跳繩30分鐘,連續20週,可以讓孩子比同齡對照組多長高
劉力仁/核稿編輯傳統觀念多認為,打電動浪費時間,是沒意義又傷身的行為。不過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分享一篇日本研究指出,經調查發現,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間,成功購買家用遊戲主機者,相比未成功購買者,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較佳。且心理健康與遊戲時間有一定關聯;依照主機類型不同,對於不同客群的幫助也
沈莉馨/核稿編輯美國小天后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在迪士尼電視劇《少年魔法師》中,做為童星走紅打開知名度,後擁有演員、歌手雙重身分,也創立自化妝品品牌,但許多人不知道,她是位紅斑性狼瘡患者,2017年曾因狼瘡復發導致腎臟受損,對此,醫師提醒,免疫疾病者需要適當的休息,睡眠不足、壓力過
年過70以後,可能大小病痛逐漸出籠,甚至嚴重到必須放棄原本喜愛的活動,但是國內失智症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劉秀枝提醒,長者們「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有想做的事就不要遲疑」,並分享獨立卻不孤獨的4要訣,分別是「順應老化,珍惜現在的身心狀況」、「結交年輕朋友,替生活注入活水」、「終身學習,以科技
為什麼孩子會反覆長針眼呢?真心皮膚科診所院長周宛儀指出,這可能跟寄生蟲有關,「蠕型蟎蟲」是一隻喜歡吃油的寄生蟲,當小朋友「反覆發生針眼」,可能要注意,父母臉上是否有玫瑰斑或蠕型蟎蟲增生症,透過臉貼臉的親密接觸,造成小朋友反覆發生針眼。歐淑娟在臉書粉專「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分享日前錄製Podc
醫師也能當YouTuber!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李楊成從醫20幾年,面對成千上百的癌症病人,希望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傳遞對病人有幫助的資訊,讓醫療不僅限於診間。他為此成立「聽聽癌症在說什麼」的主題頻道,包括podcast、YouTube、FB粉絲專頁座談和病友互動,也傳播正確與最新的醫療知
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當遠距教學、遠距辦公變頻繁後,當大人、小孩手機不離身地盯著玩遊戲、追劇後,眼科門診的掛號人次就變多了;大部分的症狀是視力變差、眼睛酸澀、老花眼年輕化,提醒民眾要重視眼睛的健康,減少「短視」,才有光明的「遠見」。學童保眼注意5要點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台灣目前的防疫進入關鍵轉型時刻,針對兒童確診案例增加,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醫師說,兒童感染多為輕症,家長無須驚慌,若有發燒和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等情況,需快速就醫;呼籲民眾盡快接種三劑疫苗,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開放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引發國內討論,讓家長遲疑到底該不該讓發育中的孩子接受新興類型疫苗?《國衛院podcast》請到國衛院論壇COVID-19學術文章轉譯專家,同時擔任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詢專家之一的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齊嘉鈺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解
小帆(化名)37歲時罹患乳癌,當時未婚也沒有凍卵,婚後努力3年,直到41歲才開始做試管植入,但取卵不易,幸好最後成功著床有了小孩。台北華育生殖醫學中心副院長王呈瑋建議,癌友盡可能在進行治療前凍卵,避免化療藥物造成卵巢功能衰退。王呈瑋指出,數據統計台灣新發癌症人數逐年攀升,每年約有12萬2000多人罹
在通勤上下班或搭車時,民眾常會利用空閒的時間滑手機或看書,眼科醫師提醒,晃動的車廂容易光線不足,導致眼睛需要持續對焦,會增加疲累度或提升近視風險,可改成閉目養神或聽有聲書、Podcast。和欣視光眼科診所醫師林于皓在臉書粉專「眼睛好朋友 - 和欣視光眼科診所」發文分享,相較於觀看的載體,光線、距離、
近來超夯的Podcast,大家跟上流行了嗎?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師謝寧(Demi)、職能治療師賴沛吟,在Podcast上成立自己的節目「治療師的便利貼POST it」,透過網路廣播節目對外發聲,用輕鬆對談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所學專業,結合醫療的臨床經驗、討論兒童發展和日常生活中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