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請見資深音樂人韓賢光病逝上海 享壽67歲黃宜靜/核稿編輯資深音樂人韓賢光日前因暈倒送醫插管搶救,家屬稍早發出訃聞,表示,韓賢光不幸於今(12)日凌晨3時54分在中國上海因突發心因性猝死病逝,享壽67歲。衛福部雙和醫院指出,其實許多心因性猝死並沒有事前症狀,但若反覆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昏倒、呼
黃宜靜/核稿編輯骨質疏鬆是沉默殺手,容易害跌倒骨折。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提醒,很多人面對骨質流失第一件事就是補鈣、曬太陽,但事實是若骨頭沒有壓力刺激,鈣質也只是進得來、用不了,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有氧+阻力」是最佳護骨訓練組合,如透過快走30分鐘,加上10-15分鐘的深蹲、啞鈴或彈力帶訓練,
黃宜靜/核稿編輯最近在市場上越來越常見到櫛瓜身影,不但容易購買,價格也親民許多。營養師廖欣儀在臉書專頁「欣儀的營養聊天室」發文表示,櫛瓜不只美味、熱量低、適合減脂,更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如幫助消化的膳食纖維、調控血壓的鉀、增強抵抗力的維生素C與A、幫助代謝的B群等,營養超豐富。
黃宜靜/核稿編輯很多人一聽到「罐頭」兩個字,腦袋就會冒出防腐劑超標,加工品不健康等負面刻板印象;對此,營養學者洪泰雄在臉書專頁分享,以魚罐頭來說,它是健康又方便的優秀食材,像低鈉水煮的鯖魚罐頭,保留原味,營養完整,很適合高血脂、代謝症候群、忙碌又不常煮魚的人常備在家。
黃宜靜/核稿編輯初夏是品嘗李子的最佳時機,此時不僅酸甜多汁,品種多樣,還能變化成多種料理形式。農糧署在臉書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說明,5至7月是李子的主要產季,依果皮與果肉顏色可分為紅皮紅肉、紅皮黃肉、黃皮黃肉3種,而其中紅皮紅肉的紅肉李適合熬煮成果醬或釀造果酒。
紀麗君/核稿編輯許多人對B群都存有迷思,認為晚上吃會讓人睡不著覺,但只要選對成分,反而會睡得更好,讓你隔天擁有好精神喔!營養師張珮蓁在臉書專頁「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發影片分享,B群中的B6和B12,非但不會干擾睡眠,還能幫助合成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紓壓安神。
紀麗君/核稿編輯蠶豆症,全名為「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台灣最常見的先天性遺傳疾病之一。國健署在臉書專頁發文指出,平均每100名新生兒中,就有3個病例,且男孩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女孩。因此,家長應留意寶寶接觸物及用藥,例如,不要接觸到「臭丸」(萘丸)等。
黃宜靜/核稿編輯想改善大腿線條、幫助代謝與排毒?「敲膽經」或許是一個簡單又有效的方法。翰醫堂中醫診所中醫師王俊潔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膽經與肝經是人體重要的經絡搭檔,負責氣血循環與代謝功能,透過刺激膽經,依序敲打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穴4穴位,不僅能讓雙腿變輕盈,對於大腿側邊容易囤積脂肪的體型
黃宜靜/核稿編輯有些民眾想透過斷食,讓身體進行自噬作用,助抗老;對此,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臉書專頁「減重醫師 蕭捷健」分享研究指出,斷食雖有啟動自噬與代謝調節等好處,但伴隨的肌肉流失風險不容小覷;他並指出,過度斷食可能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如同「請人打掃,結果連家具都搬走了」,反而得不償
黃宜靜/核稿編輯健康飲食是長壽關鍵之一,營養師鄭玲君在臉書專頁「愛吃鬼營養師鄭玲君-瘦身、運動 從心出發」發影片整理出10大健康飲食疑問,如低脂食物更健康嗎、有機食物更營養等疑問,並解答,低脂食物有時會添加糖分、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品差別在與種植方式,因此2者未必更健康、營養,建議看清楚成分標示,健康
黃宜靜/核稿編輯許多人以為紅紫色的食物較補血,其實不然!營養師林雨薇在臉書專頁發影片指出,像櫻桃、葡萄、草莓、桑椹、葡萄乾等顏色深的食物,100公克僅有不到1毫克的鐵,連1顆雞蛋的含鐵量都比它們多。她強調,真正的補鐵首選是動物性鐵質,如鵝肝、牛腱肉、鴨血、蛤蜊等;蔬(素)食者則可以透過植物性鐵質來攝
紀麗君/核稿編輯隨著春天進入夏天,季節變化忽冷忽熱,讓人的心情起伏變大。不僅影響身體,還可能讓人變得煩躁,甚至影響睡眠與食慾。昌盛堂中醫診所指出,春夏交替時,多補充牛奶、香蕉等4類食物,以及調整生活習慣,都有助於放鬆心情,平緩地度過季節交替的不適感。
紀麗君/核稿編輯每年4至6月,是太平洋黑鮪魚洄游至台灣東部與南部海域的重要季節。農業部於臉書發文指出,此時正值黑鮪魚肥美之際,正是饕客品味的黃金時機。並強調黑鮪魚全身是寶,魚頭可熬湯、中腹段適合生食、赤身適合紅燒、糖醋等,連邊角料也能加工製成罐頭或加工品。
紀麗君/核稿編輯洋蔥炒蛋是常見的家常料理,看似平凡無奇,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健康益處!數位營養諮詢專家錢靜蓉在臉書專頁「Emma營養師-錢靜蓉 營養保健。親子育兒。生活分享。」發影片指出,洋蔥炒蛋對人體的3種好處,包括促進心血管健康、抗發炎,以及幫助消化。
黃宜靜/核稿編輯咀嚼能力不只影響進食,也與認知功能息息相關。營養學者洪泰雄在臉書專頁彙整多項研究證實,失智、失能與咀嚼力和牙齒數目之間確實有密切關聯,推測與4原因有關,包括:咀嚼能刺激唾液分泌、促進腦神經活化、訓練臉部肌肉及建立進食節奏,助消化的同時,也能避免吞嚥困難,延緩認知退化。
紀麗君/核稿編輯小孩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體力不足等,容易讓各位家長感到無助,不過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指出,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生活方式的問題,尤其是1-6歲的兒童,更需要多注意飲食,有可能是缺維生素B1、維生素D、鈣、鋅、鐵,或許補足營養能改善小孩的壞毛病。
紀麗君/核稿編輯以《小雁與吳愛麗》奪下亞洲電影大獎的楊貴媚,因過度勞累導致帶狀疱疹(民間俗稱皮蛇)上身,因錯過黃金治療期,神經痛了2個月才恢復。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提醒,帶狀疱疹有時候會被誤認一般皮膚病,初期如果感到皮膚刺痛就要小心,病發後把握發疹後72小時內的黃金治療期,才不致於因神經痛拉
黃宜靜/核稿編輯小考臨時抱佛腳或許堪用,但面對會考、學測等需長時間準備的大考,如何讓「背過的東西不容易忘」才是關鍵。1項由美、日學者共同參與的研究發現,同樣是背15個單字,先踩20分鐘腳踏車的人,在8週後能比學習前只坐著不動的人,多記得1.2個單字,顯示運動強化學習內容,且深入長期記憶區。研究於20
黃宜靜/核稿編輯有些看似無害的生活習慣,其實每天都在悄悄摧毀視力!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彙整多項研究點名5大傷眼習慣,包括:眼睛一直很「乾」,小心乾眼症上門;睡前滑手機,小心藍光摧毀視網膜,害黃斑部病變;揉眼睛恐害細菌「入眼」,增加感染機會;長時間配戴隱眼,增加角膜感染風險;過度依賴眼藥水,不利於眼
紀麗君/核稿編輯近期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研究顯示,人體細胞具備遠超我們想像的韌性與智慧,細胞面對壓力時不僅不會輕易「當機」,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通常適度吃苦或體驗壓力,反而能讓細胞維持彈性、啟動修復,也是延緩老化的關鍵,人人都能透過後天訓練被喚醒細胞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