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未來純電市場積極布局,日本 Honda 高層公布最新三款平台資訊,將透過大量生產電動車,把目標放在年產 200 萬輛,一展本田進軍純電市場野心。其中新平台可能與未來 CR-V 純電版息息相關。
電動車不是趨勢,而是當下各車廠的目標。Honda 也積極發展電動車事業,根據《彭博》報導,Honda 將在未來 10 年,投入高達 400 億美元(約 1.17 兆元台幣)發展電動車,並推出 30 款電動車。
Honda 與 GM 通用近來宣布合作內容,未來朝趨勢的電動車市場鋪路,要來打造市場主流掀背、跨界等多款電動車,將目標放在美金 3 萬元以下的平價市場,透過雙方電動車大軍戰術,來搶奪電動車市占率。
對於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行為,全球各地掀起一股反俄羅斯浪潮,歐盟與美國更是進一步對於俄羅斯進行制裁。這也讓 Volvo 於週一宣佈,將暫停運送汽車至俄羅斯,成為車廠先例。
一輛載有 Porsche、Audi 與 Bentley 豪華車的巴拿馬貨輪 Felicity Ace,在葡萄牙附近群島起火,造成超過 1.5 億美元損失,回顧過去幾年,載滿汽車的貨輪,除了發生失火,也曾有翻覆事件。
不會爆胎,也不用擔心胎壓不足的無氣輪胎,終於有明確的上市與推出時間點了!推出無氣輪胎的米其林,有機會在 3 年後成為美國 GM 旗下改款的電動車配胎。
日本電子大廠 Sony 在 2020 年的 CES 展出首款電動概念原型車 Vision-S,驚豔世界,2 年後的 2022 年 CES,Sony 展出名為 Vision-S 02 的休旅原型車,提供 7 人座與超寬敞車內空間。
儘管美國政府大力反對,特斯拉仍然正式在新疆成立烏魯木齊特斯拉中心,在這裡展開銷售、售後、交車等服務,華爾街日報就指出,特斯拉此舉可能會捲入人權爭議與公關困境。
繼 Toyota、Mitsubishi 之後,Nissan 也針對旗下國產車款進行調漲!車款包括 Sentra、X-trail、Kicks,微幅調漲 1、2 萬元左右。
日本車在美國市場一直都很受到歡迎,不過仍贏不了美國當地品牌 GM 通用汽車,但根據最新外媒報導,Toyota 終於在 2021 年,以約 10 萬輛的差距擊敗 GM,拿下美國當地最熱賣的汽車品牌。
日前 Honda 高階品牌 Acura 傳出有意跳過 Hybrid 油電階段,直接以 EV 純電動力作為發展目標,近日外媒《Car And Driver》從 Acura 申請的專利中,發現疑似品牌首款電動車的資訊,有望以 ADX 作為車名。
目前所有汽車使用的輪胎,都必須充氣之後才能使用,但若遇上因為外在因素如釘子刺破,往往得靠補胎劑或換備胎方式解決,然後再去更換輪胎,幾十年來如一日,不過輪胎大廠米其林(Michelin)開發的無氣輪胎,可望在 2024 年正式投產,讓被釘子刺破這問題成為過去。
隨著 Honda 推出 e:HEV 油電系統,也將陸續應用到旗下車款上,但作為同集團高階品牌的 Acura,近日卻宣布和 Honda 不同的發展路線,將直接省略油電車款的開發,直接以 EV 純電動力作為主要目標。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以及晶片短缺問題,再加上要保證旗下主力銷售車款的供應量,導致 Tesla 新車一延再延,其中品牌首款電動皮卡 Cybertruck 確定於 2022 年展開量產,並且頂規三馬達將升級為四馬達,具備「螃蟹模式」。
日前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上,有 6 家車廠簽署協議,將於 2040 年停產以化石燃料為動力來源的燃油車款,但仍有大量車廠沒有同意簽署,其中 BMW 近日針對未簽署原因做出解釋。
晶片短缺災難持續在汽車產業延燒中,許多汽車上看似不起眼的配備,少了晶片居然都無法使用。外媒也整理出近期缺少車用晶片而無法使用的配備,連相當不起眼的收音機,居然都是受害者之一。
正在英國舉辦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針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進行討論。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也在此時公布一份全球 10 大汽車製造商的排碳表現成績單,多家一線車廠紛紛被點名,包括 Toyota、Daimler、Honda、GM 等車廠。
作為全球指標性的汽車市場,美國過去在汽車集團銷售方面,第一名長年都被 GM(General Motors)集團壟斷,時間長達 90 年之久,但如今很有可能被來自日本的 Toyota 集團終結連霸紀錄。
日前多家日本車廠才宣布,受到晶片短缺影響,以及疫情導致多家工廠停工,都面臨減產、交車延遲的狀況,近日就連全球產線佈局豐富的豪華品牌龍頭 Mercedes-Benz,也宣布旗下車款等待時間延長。
日媒報導,豐田汽車(Toyota)、日產汽車(Nissan)、鈴木汽車(Suzuki )、馬自達(Mazda)、三菱汽車(Mitsubishi )、速霸陸(Subaru)、本田汽車(Honda)等 6 家日本汽車大廠相比 2021 年度當初計劃的減産規模,現階段減産合計已超過 100 萬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