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健保總額9286億元,成長率5.5%,但遭質疑總額基期開特例,埋下成長率被低估的疑慮。對此,5大醫護團體今(14日)發出聲明表示,過去實際支出超出預算,這些歷史積欠「醫界點值事實」至今未獲有效解決,呼籲健保改革應優先著力於補足過去的不足,而非僅片面討論今年基期問題。
抗生素濫用與衍生的抗藥性危機,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全球健康十大威脅之一,預估至2035年恐使平均壽命縮短1.8年,行政院明(2025)年起推動為期5年(2025-2029)的國家級計畫,2025年預計投入2億元。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蔡茂松、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今列出民眾常見抗生素不當使用,
衛福部疾管署今(24日)公布,行政院已核定2025至2029年,由衛福部與農業部共同執行「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明年將啟動投入2億元;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期盼達成5年內抗生素用量減5%、超級細菌「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感染,下降10%等7項目標。
健保總額預算有限,是否保障點值爭論不休,除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平均點值0.9元、向1點1元邁進」外,藍營近期提出修法草案、要求保障點值1點1元,立法院也將於5月6日召開公聽會。對於相關爭議,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認為,是否保障點值要看結構如何,並提出「總額瘦身」的作法,認為應該把「避免浪費」的項目留在總額
葉立斌/核稿編輯疫苗與其他任何藥品一樣有可能造成副作用,包括接種後可能產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因此有些人會對疫苗產生恐懼,食藥署指出,數據顯示GDP較高的國家對疫苗的信心最低,而人們對疫苗產生疑慮或恐懼可能的原因包含不信任、抱持偏見、錯誤資訊等。
去年新生兒出生人數下探13萬5571人,較前1年減少3415人,再創新低,而今年即將迎來龍年,不少人寄予厚望,但婦產科醫師觀察發現,未見增加跡象,坦言不樂觀,建議政府快修人工生殖法放寬適用對象,並祭出更實質的經濟誘因,例如生小孩可減稅、減房貸利率等,解決痛點才能催生。
2021年台灣新發癌症逾12萬人,平均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癌症長達41年蟬聯國人死因之首,2022年奪走近5.2萬條人命,癌症政策成為總統選戰攻防焦點之一,藍綠陣營均將百億癌藥基金列為醫療重點政策,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更拋出2030年國人癌症死亡數減少1/3的目標。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有超過9成年輕人憂心未來醫療照顧負擔沈重,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蘇清泉、民進黨立委吳玉琴、民眾黨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今分別代表藍、綠、白三陣營出席「投資健康>接軌國際」論壇,共同承諾將增加健康投資,蘇清泉拋出「0到6歲健保國家出」政策、吳欣盈強調數位醫療,吳玉琴則表
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4.7%,首見核定成長率達上限,金額8755億元,並撥補健保點值至每點達到0.9元,對此,健保會非醫界代表22人今日上午10點發起聯合記者會質疑正當性,醫界也選在11點召開記者會互別苗頭,直呼「這是一個醫療議題,不是政治議題」,陳述疫後醫療現場的困境,力挺政府決定,感嘆「收入老是被
為緩解疫後波動影響,行政院院會通過補貼健保點值,醫界代表包括台灣醫院協會、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等3團體今(2)日發出聯合聲明,肯定政府以公務預算調節點值,期待明年起能將點值穩定在0.95元以上,不足部分由公務預算補入。聯合聲明指出,今年平均點值不到0.9元補足到0.9元,醫界期待明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12)日舉辦「2023青年健康論壇|病得起的未來」,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國家勞動力因癌年損上千億元,呼籲政府打造「病得起的未來」。包括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立委吳玉琴、時代力量秘書長李兆立、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等人出席,活動現場也頒發感謝狀給20多家友善癌症職
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占GDP約6.1%,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值9.6%,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號召醫界、護理界、藥界、學界、商會、病友等共14個團體共同倡議,呼籲行政院成立跨部會小組,參照國際提高醫療支出占GDP水準,可將韓國的8.8%、OECD的9.6%當作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出席台中榮總高階醫學影像中心開幕揭牌、台灣骨髓幹細胞器官移植超過1萬例慶祝會時表示,國人平均餘命延長至80、81歲,不健康年數卻有8年多,一生有10%的時間不健康,他宣示「有心打造一個健康台灣」,很需要大家共襄盛舉。賴清德指出,台灣在亞洲的民主指數是第一名,《自由之家》評比台灣自由9
衛福部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首度進入榜內且第3名,遭質疑嚴重超額死亡是政府防疫失敗證據,但根據《經濟學人》過去3年超額死亡國際比較,台灣為世界第9低;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去年9月提出全球新冠疫情檢討報告也指出,台灣成功控制疫情、維持低死亡率,衛福部疾管署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器官及組織會漸漸退化,進而影響身體功能。其中,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第2名造成老年失能的肌骨骼疾患(僅次於下背痛),除了透過止痛藥、局部注射藥物治療外,研究指出,針灸能有效改善膝關節疼痛。不過,醫師提醒,退化性問題較難復原為發病前狀況,應以改善日常生活為主要目標。
農曆春節將近,長庚醫院今天宣布今年將發放5個月年終獎金並額外加碼2萬元獎勵金,總計全部院區的員工加起來,長庚醫院體系要發出44.5億元,預計今天入帳。長庚醫院體系大多數院區都賺錢,特別是林口長庚醫院多年來蟬聯醫院獲利王,對員工的獎金發放也沒手軟。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總執行長蘇輝成說,今年年終獎金5個月
台灣全民健保享譽國際,不過,隨著健保財務越來越吃緊,重症照護方面,部分重大傷病患者的創新治療給付可能受影響,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呼籲政府擴大投資健康,編列公務預算設置癌症基金,協助癌友獲得更好治療。
曾經獲得國際高度評價的加拿大全民健保醫療制度,如今出現資源嚴重不足的重大危機。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專文報導台灣健保優點,稱過去台灣取經加拿大而創建健保體系,如今加拿大需要向台灣學習。CBC報導,80年代的台灣積極改善醫療保健系統,成立1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蕭威廉(William Hsiao)領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今年初新加坡、越南與紐西蘭等7國仍堅持「清零計劃」,但至下半年紛紛早已放棄選擇「與毒同行」,積極實施疫苗接種、重症通報、疫苗護照與做好篩檢,並且持續關注疫苗和口服藥物的研發。
醫師職工贊成 台灣和先進國家相比 醫療支出佔比很低健保費率恐調漲一事逐漸升溫,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認為,更重要的不是調漲費率,而是全面檢討還有哪些浪費,以及該收費而沒收費的部分,例如落實健保法的「部分負擔採定率制」。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黃致翰直言,當然贊成,因為台灣和先進國家比起來,醫療支出佔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