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就曾公開表示,行動電源、行動裝置使用的鋰電池產品,平均生命週期約是 2~4 年,具體時間可能因為產品用料、使用習慣而略有不同。
Sony INZONE電競系列鎖定FPS射擊遊戲玩家,特別強調操控精準與速度。 日本遊戲大廠Sony旗下電競品牌INZONE昨(16)日在台發表新一代產品,相較於過
遠傳、台灣大哥大近日相繼宣布,將從本月起陸續停止在經銷通路提供 4G 688、699 的不限速吃到飽方案,逐步邁向 5G 時代。不過對於多數民眾來說,5G 網路帶來的提速效果與具體幫助有限,許多人仍想堅守 4G 499 吃到飽的方案,但未來想要申請類似的資費,恐怕只剩下電信直營管道有機會。
Sony日前因Xperia 1 VII死機災情陷入風波,雖然一度讓品牌蒙上陰影,但Sony對外強調不會放棄手機業務。如今也正逐步走出陰霾,Xperia 1 VII預計將在下週一(25日)重新恢復在台銷售。更令人振奮的是,還有新機即將登場
近日網傳,遠傳告知通路商即將下架 4G 吃到飽方案,全力改推 5G 資費,後來經過遠傳官方闢謠,實際下架的只有經銷商的 4G 6XX 系列資費方案,在遠傳門市都還是能申辦,且更有多種 4G 資費選擇。不過現在想要申辦 4G 吃到飽,門檻確實已經回不到以往的 499 之亂的年代。
蘋果正加快 AI 開發腳步,據悉內部正在為 iPhone 設計一套全新「代理 AI」系統,可由 Siri 在多款第三方 App 中代為執行操作,用戶只需開口指令,即可完成多項任務。
過往智慧型手機若有 5000mAh 電量,就足以被冠上「大電量」的稱號,但數據顯示,這項標準早已過時。現今有逾七成的機型達到此標準,若要成為真正的大電量手機,電池容量得從 6000mAh 起跳。
夏天到了!現在一回到家首要任務就是開冷氣。若想讓室內快速降溫,千萬別一開始就把溫度調得太低,這樣反而會更耗電。台電就曾在官方粉絲團分享正確的 2 大降溫步驟,幫你加速冷房又省電。
蘋果曾於 2015 年推出結合手機殼與行動電源的「聰穎電池保護殼」,受到許多重視續航力的果粉喜愛,不過在 2021 年推出 MagSafe 外接式電池後,這項產品就已陸續停產。現在有外媒爆料,這款配件有望捲土重來,而且將專門為 iPhone 17 Air 設計。
蘋果首款空間運算裝置 Vision Pro 上市後,儘管硬體表現、視覺效果獲得肯定,但昂貴的售價以及有限的使用場景始終難以普及,為此據傳蘋果將搶推平價款機型,最快今年就會登場。
近日有Threads網友發文表示,在iPhone的「App隱私權報告」中發現,蝦皮購物App經常悄悄在背景存取手機相簿內容,讓他嚇得直呼「不敢用了。」消息一出,引起其他網友熱議,紛紛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個人隱私遭到外洩
蘋果在 2017 年適逢 iPhone 發布十週年,當時推出具有跨世代創新的 iPhone X,捨棄了實體 Home 鍵改為 Face ID 臉部辨識,還帶來了全螢幕設計奠定了近年智慧型手機的核心造型。據傳蘋果即將在 2027 年再度進行一次大規模改版,這次將讓手機彷彿變成一塊薄薄的玻璃。
近年智慧手機憑藉大躍進的拍攝能力吞噬了低價相機市場,但隨著 Vlog、短影音熱潮興起,傳統相機仍守住一席之地。不過接下來蘋果或將強勢出擊,據悉下一代 iPhone 17 Pro 系列的目標就是要取代 Vlog 相機。
蘋果或將致敬 Google Maps!據傳內部研擬在旗下的「地圖」加入搜尋廣告,讓商家能付費來提高曝光度。
蘋果今日(5)正式推出「Apple 活動邀約」,這是一款向朋友寄出活動邀請的全新 App,深度整合 iPhone、iCloud 和 Apple Music 等多項功能,讓用戶能製作精美的邀請函、管理參與者名單等等。
蘋果據傳會推出新款 iPhone SE,更會以超薄款新機 iPhone 17 Air ,取代原有的 Plus 系列,希望藉此刺激買氣,但是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就指出,蘋果在與關鍵供應商討論 2025 年 iPhone 生產時,態度是相對謹慎保守,他也點出 iPhone 銷售上的 3 大隱憂。
智慧電視要邁入 AI 時代了!在本週 CES 消費電子展上,家電大廠 LG、三星相繼宣布擁抱微軟 Copilot,Google 則要在 Google TV 系統加入 Gemini,將賦予電視更強大的 AI 體驗。
蘋果在 2013 年發表最後一款 AirPort 路由器,隨後該系列在 2018 年正式終結,走入歷史。隨著技術推進,蘋果或透過另一種方式,重新將 AirPort 的任務賦予給現有的 HomePod 以及 Apple TV,替果粉帶來 WiFi 網路。
蘋果盛傳將積極挑戰「智慧家居」市場,新一波產品線陸續浮出檯面!傳出家用監控攝影機、智慧螢幕都會是蘋果下一波將推出的重量級新品。
面對歐盟新法要求及 Android 陣營的競爭,蘋果逐步為 iPhone 帶來更多自由、客製化的使用體驗。下一步蘋果將允許更多預設 App 的更改,讓用戶依照偏好選擇喜愛的應用程式,不再受限於 iOS 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