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9月發布的AirPods Pro 3,近日已通過台灣NCC認證,代表距離上市時間已不遠。按照過去經驗,台灣有望在10月底或11月初開賣這款全新耳機
隨著年終將近,各大品牌都已相繼推出頂級旗艦手機。如果想趁著年底購物旺季換機,該如何挑選?外媒《CNET》綜合實測經驗,點名 iPhone 17 是今年最值得入手的首選手機。
蘋果今年首度在手機陣容中加入「e」系列的 iPhone 16e,據傳明年將延續這項策略推出 iPhone 17e,提供比現有陣容更便宜的入門選擇。不過根據外媒最新爆料,蘋果可能會讓功能差異變得更加顯著,新機所帶來的驚喜感恐怕不如 iPhone 16e。
蘋果 iPhone 17 正式開賣,果粉不只搶購新機,更有許多精打細算的消費者瞄準舊機的降價優惠!通路業者透露,目前 iPhone 16 系列舊機價格正加速下滑,其中 128GB 的型號更被視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苦等了一整年,台灣果粉終於可以體驗到 Apple Intelligence 了!在今日釋出的 iOS 26.1 Beta 版本,正式開放繁中版 Apple Intelligence,讓台灣民眾在不改變語言設定之下,啟用多項 AI 功能。
蘋果全新一代AirPods Pro 3,不僅擁有更強大的降噪效果,還帶來「即時翻譯」功能,幫助用戶打破語言隔閡。蘋果已確認,即時翻譯在今年底前支援繁體中文。
蘋果新一代iPhone 17系列及iPhone Air全面淘汰128GB儲存容量,直接從256GB起跳。蘋果官方也證實,128GB在如今的使用需求下「真的不夠用」
蘋果今(16日)凌晨正式推出iOS 26,不僅首次採用與年份同步的命名方式,更帶來視覺大改版,最大亮點是導入 「Liquid Glass(液態玻璃)」設計,整體介面呈現半透明的玻璃質感。即便沒有計畫購入新一代iPhone 17系列或iPhone Air,手中舊機升級到iOS 26,同樣能享受全新使用體驗
蘋果秋季發表會才剛結束,並且將在本週正式開賣 iPhone 17 系列,另一波新品卻也已經正在悄悄籌劃中!《彭博社》名記者 Mark Gurman 於最新專欄爆料,蘋果還有 10 款新品蓄勢待發,且最快下月就會登場。
蘋果推出全新iPhone 17系列和iPhone Air,同時官網也繼續販售iPhone 16和iPhone 16 Plus,最高直接降價4,000元。不過,由於iPhone 17起售價維持29,900元,不只沒漲價,容量還加倍,讓不少網友奉勸別回頭買iPhone 16,「太盤了」
蘋果推出新一代AirPods Pro 3,功能全面升級,售價依舊維持前代的7,490 元,讓不少果粉直呼佛心。不過細看官網發現,蘋果其實悄悄取消了盒內附贈的USB-C充電線。
蘋果秋季發表會正式登場,今年僅耗時 1 小時 11 分鐘就宣告結束,遠比過往幾年短了許多。此外,當其他品牌幾乎每次發表會都在強調 AI 時,蘋果在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新進展與功能上,卻幾乎是交出了一張白卷。
蘋果全新降噪耳機 AirPods Pro 3 亮相!除了更強的降噪效果,更帶來「即時翻譯」的能力,驚艷許多果粉!好消息是,這項功能並非新耳機獨有,舊款機型也能使用,只是得搭配符合條件的 iPhone 手機。
隨著新機登場,包括iPhone 17系列以及iPhone Air,蘋果官網也下架4款舊機,包括iPhone 15、iPhone 15 Plus、iPhone 16 Pro、iPhone 16 Pro Max。
蘋果秋季發表會正式登場!打頭陣的產品就是新一代 AirPods Pro 3,不僅號稱具備史上最強降噪能力,更搶攻運動健身領域,賦予耳機更多元的使用價值。
蘋果即將發表iPhone 17系列,不過在新機登場前,你知道過去一年,台灣最熱賣的iPhone是哪些嗎?全台連鎖傑昇通信彙整市調數據,統計自2024年9月至2025年7月,揭曉暢銷iPhone的TOP 15排行榜。
隨著 Google Pixel 10 系列的發表,蘋果在 AI 競爭中逐漸被拉開差距。不僅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進度落後,連壓軸的新版 Siri 也傳出將延後至明年才發表。為了挽回頹勢,外傳蘋果可能透過收購來提升 AI 領域競爭力,目前已鎖定兩大潛在目標。
蘋果確認將於台灣時間9月10日凌晨舉行2025秋季發表會,新一代iPhone 17系列將正式登場。不過,隨著新機亮相,部分舊款iPhone也會從官網下架,打算入手的果粉得把握最後機會。
今年想換 Apple Watch 或許可以再等等!最新爆料指出,蘋果將在 2026 年進行大規模的硬體改款,不僅設計造型會有變化,傳感器數量也將大幅增加。
外媒MacRumors近日在蘋果的軟體程式碼中,意外發現多達8款尚未發布的新品,同時洩露了核心晶片規格,顯示這些產品已進入內部測試階段,甚至可能已開始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