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11月8日自由時報A7版「統促黨主席擬提訴願 劉世芳︰內政部聲請解散、非行政處分」報導指出,內政部將向憲法法庭申請解散統促黨,統促黨主席張馥堂表示將提訴願。內政部長劉世芳昨回應,統促黨危害中華民國的存在,且對民主憲政秩序有很大戕害;內政部聲請由憲法法庭進行解散與否的判決,而非張說的行政處分。
偷拿別人的東西或是竊取別人的金錢會犯罪相信大家一定沒有問題,但是拔別人的充電槍充自己的車會犯罪嗎?這竊取什麼東西了呢?近期有則新聞報導指出,台中市44歲李姓男子去年駕駛特斯拉電動車,停放中市一處停車場,他卻逕自拔正在充電的充電槍,將充電槍插入自己車內共計3次,衍生「別人付費,我充電」亂象,也導致該停
近期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的展開,美國前總統川普7月13日在賓州巴特勒縣(Butler County)的一場選舉集會上遭遇槍擊,現場影片顯示川普在台上發言時突然響起槍聲,他旋即摀住右耳並蹲低身子,參與集會的民眾尖叫四散,另有媒體報導,遭槍擊的死者,疑似擋槍,保住了川普一命。
近日有報導指出,台北市一名女國中生,為了交學校「公民行動」作業,寫信給市長蔣萬安:「松山文創園區通往大巨蛋園區通道封閉,建議應該開放一條路讓市民行走。」後來這封信被她的爸爸—現任立委羅智強親自提送給蔣萬安,不但覺得建議還不錯,還允諾會帶回去研究。從影片中發言可知,羅大立委對結果一副志得意滿,凸顯自身
寫了不少篇關於中世紀藝術的文章後,突然驚覺好像從來沒有講一些大家幻想中中世紀的題材,除了亞瑟王、梅林與湖中仙女外,有著纖長脖子,在月光下散發銀白光芒的獨角獸,也是構成現代人對中古歐洲的想像要素,但這樣的幻想是怎麼來的呢?在中世紀「真實地」存在的獨角獸
現在我們翻開動物、植物圖鑑或線上生物影像資源,看到的多是以精細的攝影呈現生物特色的全彩圖像。對圖鑑的使用者來說,能看得越仔細當然是越好!因此,追求更精準的捕捉生物形象,可以說是大部分圖鑑製作者的目標。然而,在1980年代末的台灣,當彩色繪圖、攝影圖鑑已經開始流行時,有一位藝術家卻選擇以黑白木刻的方式
Nick Janicki台灣即將於2024年1月迎來一次決定自己和下一代人命運的重要機會,結果也將決定未來的全球局勢。選民投票時要做的不僅是選擇下一任總統和立法委員,他們將幫助確定未來幾年台美中關係的方向。最終,當選的候選人將掌握決定台灣與中國關係軌跡的權力,不僅影響與中國的命運,也影響更廣泛的地區
三、國家藝術(National Arts)與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相較於其他歐陸國家於十八世紀中期起,便陸續可以見到各個機構與館舍陸續成立,英國在藝術公共展示的領域上,顯得格外的匱乏。雖然大英博物館早在1753年便已經成立,但其並非是一座專門展示視覺藝術的機構,其所關心的面向
序言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對於一座城市擁有「美術館/博物館」的存在,似乎並不會感到驚訝。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欣賞、探索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這些藝術品、文物、史料是屬於公眾的。然而,當你漫步在這些機構之中時,是否曾經思考過「美術館/博物館」是如何誕生的?幾百年前的人們,也可以如我們一般地親近這些藏
李宗融、李旭弘「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地球破紀錄十萬年來最熱,除了加拿大等地的森林大火之外,最近許多地方包含美國、臺灣的儲能系統都發生火災,但儲能是再生能源的救援投手,既然無法避免,OK,那我們來看如何讓它成為可控制的風險。
劉哲良自從看了《買碳權可以降低公司碳盤查的排放量,美化碳帳本嗎?》之後,很多老闆心都涼了,原來買碳權根本無法降低公司碳盤查的排放量。若改成自己生產碳權呢?送禮自用兩相宜。評估買碳權和自己生產碳權誰划算,似乎只需要請團隊或找顧問評估成本效益,從財務觀點來檢視決策是否合理即可。但是「碳中和」需求遵循一套
日前,臺中天外天劇場遭到地主強行拆除,引起文資界譁然。臺灣地小人稠、氣候又潮濕悶熱,如何妥善修復、保存古建築,可說是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然而,當我們爭分奪秒保存日治時期的近代建築,日治時期的臺灣也面對過相同的課題:都市開發與古建築保存間的無盡衝突。
提到西洋對日本繪畫的影響,通常會聯想到研究西方銅版畫以及油畫的司馬江漢(1747-1818)。然而再將時間往前倒推一點點,於18世紀下半葉便已經有將西洋技法融合進日本繪畫的嘗試。「秋田蘭畫」主要的創作者為秋田藩(久保田藩)的藩主及藩士,以融合西洋技法與日本繪畫傳統為特色,卻僅出現不到十年的時間。早期
前一陣子綠學院專欄文章介紹過的固態電池,其本地僅存的一間固態電池公司輝能科技在法國宣布投資決定時說「我們不再是一家臺灣公司」,引起國內不少議論,驚動到經濟部長親自打電話去理解,出來後釐清輝能科技說的是「我們不只是一家臺灣公司」,稱媒體報導引述錯誤落差大。
吳政宏我時常在各種場合聽到不同的「專家」評論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不一定環保,我相信你也聽過不少。這個觀點很奇特,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都拿得到綠電憑證,遠古時代就有的生質能還不一定拿得到綠電憑證哩,怎麼會不環保呢?而且還這麼多人認為他們不環保?因為這些人都用電力設備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
「雖然你們綠學院都在談資本主義終將因環境變遷而需作調整,但這個世界共同的語言就是錢,所有沒辦法用金錢衡量的東西,都不可能成為主流。」這種說法你很熟悉吧,當投資人或「成功商業人士」帶著憐惜的眼神看著你,他們多半很有錢、甚至已經財富自由,而你還在租房子住,你幾乎無法反駁。但是你心中卻有一個疑惑,如果這些
援外與國家安全臺灣援外政策儘管越來越強調普世人道主義的價值,但背後不可避免地會有國家安全上的考量。事實上「建交為本」的援外本身就是試圖確保世界中仍有國家願意承認臺灣的存在,以避免在完全沒有國際承認的狀況之下,陷入不安全的處境。然而,「以人為本」的援外中,同樣也有國家安全的因素在裡面,而這個安全意味著
羅時芳最近有一種焦慮叫做「碳焦慮」。碳焦慮的典型症狀: 即便是本地的ESG前段班企業,也感受到焦慮。小時候我們在學校蒐集好寶寶貼紙,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但是現在減碳的國際標準及倡議又多又雜、散落各處,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解決碳焦慮的起點:CDP問卷框架
黃恩浩這年頭ESG大爆發,各式各樣演講與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演講總是聚焦在高大上的各種倡議、目標、路徑,課程則不外乎教你如何用ISO 14064碳盤查,然而卻少有課程分享第一線的盤查人員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如何解題,戰場上不是「邊源算報查1」五個字那麼簡單,實戰的泥沼裡,沒有那些高大上,更多的是困
張紘瑛抽象藝術總是看攏無?羅蘭˙巴特這段話著實道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疑問,在面對抽象藝術時我們總是有著道不盡、說不出的尷尬窘境。多數人一聽到抽象藝術,心裡就會萌生一股莫名的距離感甚至是恐懼感,幾乎成了我們與抽象藝術唯一的對話狀態,左看右看,怎麼看都看不出什麼所以然。更別說還要跟身旁的人描述那幅作品,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