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擴大宣傳效益,並展現數位時代高科技應用的發展成果,與科文双融、双融域AMBI SPACE ONE合作,即日起在觀光客眾多的台北101推出「光影繪動 走進故宮」數位展,透過沉浸式展演空間,帶觀眾走入巨幅畫作的磅薄之美。同場加映故宮製作的「國寶娃娃入寶山」動畫,由國寶娃娃、玉辟邪與玉鴨帶
在文化部「博物館及藝術5G科技跨越計畫」支持下,國立台灣博物館主辦的「5G、AI+8K 3D VR智慧博物館」計畫階段成果,推出《憶起造舟》影片,透過環形投影與VR兩種版本,呈現達悟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故事,邀請觀眾沉浸於蘭嶼的壯麗自然景觀。此外,更運用AI與8K數位雙生技術,對達悟族的傳統文物進行高精
當故宮文物進入AI時代,〈翠玉白菜〉可能展現什麼新面貌?故宮院長蕭宗煌今(24)日赴立院報告並備詢時,立委葛如鈞秀出一張題為「AI眼中的翠玉白菜?」照片,但因為外觀像極了「高麗菜」,讓蕭宗煌一時相當傻眼。葛如鈞質疑,人工智慧已大為流行,但故宮相對似乎沒有跟上時代,甚至相關預算編列只有40萬?對此,故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科技藝術擴大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方法與路徑,原本VR頭顯帶人進入現實很難或不可能到達的地方時,已讓人非常驚奇;緊接著,不必戴頭顯的裸視沉浸式體驗出現了,讓人如同身歷其境般,直接置身夢幻異境中;然後,AI出現了,告訴人們,它可以集眾人的智慧,得出一個眾人共同的想像,甚至意想不到的故事。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本週登場,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連續5年擔任策展人率台灣團隊參展,配合大會主題「希望:誰將扭轉局勢」,黃心健團隊以「共振之望:穿越動盪時代,探索愛、科技與和平」為題,精選3件台灣作品,探討愛與和平之間錯綜複雜連結。其中,新作《想嚮》於當地時間5日晚間演出,獲觀眾熱烈好評。
一項堪稱中正紀念堂1樓中央通廊最高科技的藝術展覽,「科藝福爾摩沙」新媒體藝術展昨(28)日開幕,雖然只占中央通廊一半場域,但透過8K超高解析度投影、5G專網、混合實境及多元互動媒體技術等,讓人穿梭在虛實交錯的無邊際空間中,見證了台灣的科技藝術實力。
「2024嘉義藝術節」將於6月22日起,連續2個週末登場,以「火車快飛,夢想起飛」為主題,在7月1日阿里山林業鐵路全線通車前夕,帶來豐富多元藝術演出,串連林鐵周邊景點,吸引更多人感受林鐵之美。市長黃敏惠、林鐵及文資處長黃妙修等人今天參加宣傳記者會,崇文國小舞蹈班與首次於嘉市演出的「天馬戲創作劇團」現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早春圖〉、〈翠玉白菜〉等6件經典文物,用全新視角感受藝術靈光,體驗國寶新感動。即日起至7月28日在故宮北部院區105陳列室展出。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即日起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翠玉白菜〉、〈肉形石〉、〈清 雍正 琺瑯彩赭墨山水碗〉等經典文物,尋找國寶新感動。故宮副院長黃永泰透露,自己「連看
文.攝影/記者凌美雪故宮「人氣國寶」首度大規模南巡,有趣的是,攤開展品清單一看,〈翠玉白菜〉、〈玉人與熊〉、〈玉鴨〉、〈鬥彩雞缸杯〉、〈青花穿蓮龍紋天球瓶〉、〈玉龍紋盤〉、〈白玉錦荔枝(苦瓜別名)〉,加上〈黃楊木雕搔背羅漢〉腿上的哈巴狗,以及〈琺瑯彩瓷時時報喜把壺〉上的12隻喜鵲,竟有半數以上都是動
「2023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於當地時間9月6日晚間(台灣7日清晨)舉辦盛大開幕活動,藝術節將持續展演到9月10日。緊扣今年大會主題「Who Owns the Truth?」(誰擁有真相),大會邀請維基百科聯合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
有科技藝術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將於9月6至10日舉行,台師大設計學系特聘教授黃心健連續第4年受邀參與策展,以「覺旅台灣─台灣元宇宙感官之旅」為主題,率多位台灣新媒體藝術家,近20件XR作品,在藝術節開闢「福爾摩沙花園」(Ars Electronica Garden Formos
文化科技展演平台「双融域 AMBI SPACE ONE」,推出由新銳攝影師馮業輝,首創將高畫質縮時攝影轉譯為全沉浸影像的「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全沉浸體驗展,展覽空間更跨界結合瓷器與台灣茶體驗,創造出嶄新展演服務模式。走入「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空間,可感受到周邊被台灣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色包圍
來自日本的花藝師東信(Azuma Makoto)於台北展出首場台灣個展「繁花.時敘」,由明日製作所攜手東信、花樹研究所(AMKK)策畫,於大直新商場「NOKE忠泰樂生活」展開,帶來東信的代表性作品,為百貨零售商場注入藝術文化氣息。本次《繁花.時敘》展一舉推出100件展覽訂製「Block Flower
文化部長史哲,人家都說他是點子王,但他不置可否,他選擇的說法是「嗅覺敏銳」與「遠見」,且他勤做功課又腦筋轉得快,所以總能掌握先機,開創出一些局面。他以城市的遠見,創造了把劣勢轉優勢的高雄經驗;而來到中央將近1個月,他則以謙卑為起手式,在每日密集的施政接觸中,運用敏銳的嗅覺,國家的文化願景正隱約滾滾而
專題企劃/藝週末編輯室報告:2022年最後一天,回看這一年來的台灣藝文界,雖然多少受到疫情影響,但各類表演藝術、大型展覽活動及出版依舊蓬勃進行;還有北、高兩地的新藝術中心啟動;台灣導演勇奪威尼斯影展VR最大獎;以及故宮文物破損和首次大規模對外開啟山洞庫房等。藝週末特別企劃年度回顧專題,精選10大藝文
第79屆威尼斯影展得獎揭曉,台灣導演陳芯宜以白色恐怖題材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勇奪威尼斯影展沉浸式競賽最佳體驗大獎,陳芯宜親自接下「獅座」,這也是繼2017年黃心健導演與美國Laurie Anderson合作的《沙中房間》後,台灣作品2度於威尼斯影展VR/沉浸式單元奪下大獎。
第79屆威尼斯影展得獎揭曉,台灣導演陳芯宜以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勇奪沉浸式競賽最佳體驗大獎,是自2017年以來,台灣作品最佳成績。而在參加影展活動期間進行的產業放映與國際推廣,更是跨越文化疆界在國際舞台觸動人心,尤其片中使用了智利革命歌曲〈團結的人民永遠不被擊潰〉(El Pueblo Unid
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台灣今年延續與主辦單位「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合作,多組台灣創作團隊受邀參展,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也與其首度合辦台灣專場展演,由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策劃,邀請具國際視野且有拓展潛力的台灣作品進行專場展演,今年將在台灣專場展演的作品為《百岳計畫》、《藍眼
亞洲大學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今日(30日)共同舉辦「地球.脈動中一生態輿藝術特展」開幕式,首次讓生態與藝術結合,放映BBC授權生態片《地球脈動II》,及多部台達自製生態紀錄片,並利用沉浸式互動科技、畫作展示等,探討地球生命與永續發展議題。台達也捐贈28萬度的綠電,提供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未來4個月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