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立斌/核稿編輯明(10日)就是端午節,除划龍舟、吃粽子應景,不少人也會自製香囊。澄觀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梓頤表示,在悶熱潮濕的端午期間,配戴以艾草等製成的香囊,不但有利避邪驅瘟,艾草的香氣也有助醒竅、緩解濕熱引起的頭昏腦脹,抗菌殺蟲的揮發油成分也能免於被蚊蟲叮咬。不過需注意,由於香囊配方當中具有強烈香
截至今(2024)年4月底,全台已有7縣市進入「超高齡社會」,然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台灣整合照護醫學會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65歲以上長者中,每3人就有1人肌肉流失,不僅體力與肌力急速下滑,還會引三高、營養不良、憂鬱等風險,嚴重甚至導致失能或長期臥床7.4年,因此
葉立斌/核稿編輯不少民眾透過「石喬仔假土魠」這句俗諺,來認識石喬魚,指攤販曾使用石喬仔假扮成高價的土魠魚,讓客人混淆或受騙。農業部漁業署於臉書發文指出,石喬肉質較瘦,若使用一般乾煎方式會顯得略為乾澀,可以改以照燒或西京燒方式料理,讓魚肉吸入醬汁變的軟嫩多汁,很容易變成台灣人喜歡的口味。
今(11日)大年初二是不少民眾回娘家日子,除了團聚吃飯外,豐盛的饗宴總讓人擔心身體負擔。澄觀中醫診所中醫師林怡君表示,若想吃的健康,建議多攝取蛋白質、適量主食,而長者則可選用2道煲類的菜,可加速腸胃道細胞較快速吸收,改善食慾。另,飯後可泡消積茶有助於消食健胃、消脂茶有助減脂,日常也可按壓足三里、中脘
葉立斌/核稿編輯農曆春節將至,闔家團圓大吃大喝在所難免,但要注意,吃大餐恐降低免疫力!營養師嫚嫚表示,據2023年德國研究顯示,若從平時富含纖維飲食,突轉成高油糖低纖大餐,會破壞腸道菌相平衡,進而增加感染機會,因此想避免突然的飲食變化影響免疫力,建議吃大餐時,先多吃蔬菜,攝取足夠纖維量,才能維持腸道
沈莉馨/核稿編輯冷颼颼的天氣,除做好保暖,還可喝什麼來暖身又護心?辛中醫診所院長辛重毅表示,想改善手腳冰冷,日常可泡生薑紅茶,有助去油膩、助消化;玫瑰普洱茶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紓壓、改善胸悶;桂圓紅棗茶能養脾胃;當歸補血茶則能活血潤肺。除了暖身茶飲外,日常也可打太極,減緩慢性病進程,還可活化幹細胞促
葉立斌/核稿編輯這個週末冷氣團報到有感降溫,農業部漁業署在臉書發文分享,窩在家時可來點親子時間,利用連鎖超市就買得到的「台灣鯛」魚排切丁,與絞肉、洋蔥丁共同攪拌,壓扁成型,配上大陸妹、荷包蛋、起士片,變出小朋友最愛的漢堡,美式料理也能很健康!
葉立斌/核稿編輯中國的電影解說自媒體「毒舌電影」其中一位合夥人趙錚,傳因心肌梗塞過世,享年44歲。在1月初,前職棒球星張誌家也因為心肌梗塞過世,享年43歲,兩名年齡相近的男性因同樣病因殞落,顯示青壯年人口也可能被心肌梗塞帶走生命。趙錚早年任職《京華時報》、《法制晚報》擔任部門主任,之後經營網路媒體,
沈莉馨/核稿編輯糖尿病是慢性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併發症卻很致命。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羅凱陽指出,糖尿病不是單純血糖問題,很多個案因為疲勞、腸胃疲弱就診,一查才知是糖尿病惹禍,找出原因對症下藥,血糖也跟著下降。改善糖尿病建議從飲食、運動著手,日常保健可搭配健脾消脂茶及按摩魚際穴、內庭穴、承漿穴來改善
南投縣竹山秀傳醫院(簡稱竹秀醫院),為了讓緊急醫療服務跨越時空限制,醫院玉山醫療隊從10年前開始導入遠距醫療系統,從海拔標高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醫療站與醫院急診室建立起24小時即時會診服務,上個禮拜更成功運用超音波設備與遠距醫療系統,執行即時多方會診且測試成功,為高山遠距醫療的突破又往前跨出一大步
本週五就是冬至,氣溫下降,來碗熱呼呼的湯圓暖心又暖胃。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林書婷表示,市售湯圓種類繁多,大顆包餡1次不宜超過2顆、小湯圓以20顆為限,若想健康吃,可用豆腐取代部分糯米粉,搭配無糖豆漿或茶,也可用紅棗、枸杞、桂圓熬煮,不再加糖放油。糖尿病、腎臟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友需留意含醣、磷、鈉或油脂
週五就是冬至,加上氣溫下降,令人想來碗暖呼呼的湯圓,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林書婷表示,市售湯圓種類繁多,大顆包餡1次不宜超過2顆、小湯圓20顆為限,若想健康吃,可用豆腐取代部分糯米粉,搭配無糖豆漿或茶,也可用紅棗、枸杞、桂圓熬煮,不再加糖放油,提醒糖尿病、腎臟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病友需留意含醣、含磷或鈉、油
沈莉馨/核稿編輯面對寒流,除了要做好穿衣保暖,暖呼呼的茶飲也是禦寒良方之一,翰醫堂中醫師在臉書專頁「翰醫堂中醫診所」發文分享4冬天必喝茶飲,包含能夠調養氣血,滋補心脾的桂圓紅棗茶;能促進血液循環、滋補氣血的紅糖薑茶;補益身體、生熱暖腹的紅茶以及抗菌消炎、解毒利尿的金銀花茶。
天氣驟降,想要有效暖身、滿足口腹之慾,一定得承受變胖的後果嗎?對此,營養師張珮蓁在臉書粉專「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發文指出,想打擊腹惆者,建議日常多攝取足夠蛋白質、膳食纖維、沒事多喝水,盡量避免油炸物、精緻糖類,更重要的是,千萬別久坐不動,建議1小時起身活動,才能減少內臟脂肪堆積。
時序進入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中醫師邵禹豪指出,古人把季節分成五季,其中「長夏」所指的便是春夏與秋冬交接之際,此時節濕氣非常重,容易讓人出現筋骨沉重、胸悶、痰多咳嗽、腹脹、食慾差及大便軟爛的情形,養生上除了潤肺,更要注意除濕。邵禹豪在臉書專頁「中醫師邵禹豪.阿豪醫師」發文指出,天氣逐漸轉涼,台灣各
炎熱天氣,不少人都會吃冰來消暑,不過小心越吃越冒汗!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吳修安表示,想要用吃冰來短暫退暑是可以的,但切記要慢慢吃、量不多,如果過度快速服用冰品,則會造成急性血管收縮,進而減少腦部血流引發頭痛,嚴重甚至可能休克,或是引發交感更加的亢盛,而有出汗更多的現象,反而越吃越熱。
台北近期終於迎來下雨,但天氣悶熱,導致氣溫又濕又熱,讓人覺得黏膩難受,中醫師李俊儀表示,身體不舒服在於體表的循環出了問題,身體因高溫而流汗,但又因濕度太高而無法順利排出水氣,造成身體的溼熱問題,他表示,久坐不動、一直吹冷氣以及肥胖之人容易有梅雨體質,並授3招與3種茶解決梅雨症狀,包括:開除濕機、運動
常說天氣冷時,因溫度較低會使血管收縮,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注意,但其實炎熱夏天也要當心。中醫師表示,高溫會進而使血流量增加,加上不斷出汗讓水分流失,可能造成冠狀動脈堵塞。應留意身體的求救訊號,若出現口渴、頭暈疲勞、尿量減少、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時,小心因出汗過多導致脫水,但仍應保持運動習慣,可選擇清晨
今(21日)就是24節氣中的第8個節氣小滿。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小滿正值梅雨時節,體內將趨於燥熱,導致心火旺盛,需注意飲食衛生與適量,否則腸胃易出問題。此時,應選擇清熱利濕且帶有苦味的食物,達到清心降火的功效,如:苦瓜、茼蒿及芥菜等。盡量避免飲用冷飲,飲用過量會造成體內濕氣增加、陽氣受損。可
帥哥美女有臥蠶,而你只有眼袋?中醫師李俊儀指出,眼袋裡的不是肌肉,是一團脂肪,脂肪越多,眼袋越下垂。而眼袋手術找到眼袋脂肪層後,將眼袋脂肪取出,這樣眼袋就會變小,但眼袋過幾年還是會再長出來,手術只是拿掉脂肪,並不能改變生出脂肪的原因,而眼袋生出脂肪的原因為脾濕與眼輪匝肌鬆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