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果粉一直希望能用iPhone「嗶」進台北捷運,蘋果最近釋出的iOS 18.4,悄悄開放台灣「App NFC交易功能」申請,這意味,悠遊卡未來可透過iPhone的NFC整合支付功能,用iPhone感應嗶卡
是否覺得蘋果近年推出的Apple Watch及AirPods缺乏驚喜?最新消息指出,這兩款穿戴產品大改版的時間點可能在2027年登場
外界關注多時的蘋果智慧眼鏡,現在終於有了較明確的上市時間。根據最新消息,這款備受期待的新品最快將於2026年底至2027年間正式亮相。
十年後 iPhone 恐走入歷史?蘋果資深副總裁 Eddy Cue 近期在出庭作證時語出驚人,直言未來的新技術可能會取代手機的地位。
外界盛傳,蘋果即將在今年度推出超薄款 iPhone 17 Air,希望以嶄新的外型設計帶動買氣。然而根據供應鏈消息,蘋果似乎也不看好 iPhone 17 Air 大賣,僅分配約一成產能,全力押注高階機型。
為了讓更多Android用戶順利跳槽到iPhone,蘋果早在多年前就推出「Move to iOS」這款資料移轉App。外媒MacRumors發現,蘋果最近悄悄針對「Move to iOS」進行更新,讓Android用戶在整個換機到iPhone的過程更快速、順暢
每月6月是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蘋果今年也延續傳統,推出專屬系列新品,向全球LGBTQ+社群致敬。包括Apple Watch驕傲特別版運動型錶帶、全新Pride Harmony動態錶面,以及iPhone與iPad專屬背景圖片,。
蘋果日前發布平價款 iPhone 16e,採用了首款自行研發的數據機系統 Apple C1,在自研晶片領域再度跨出全新里程碑。近日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評論 Apple C1 就暗示這款數據機系統可能優於 iPhone 16 系列所搭載的高通系統。
由於蘋果始終堅持 Face ID 的 3D 結構光臉部辨識,使 iPhone 長期以來都必須在螢幕上搭載一塊顯著的劉海、動態島,相較於 Android 已經全面轉向挖孔螢幕,會佔據更多顯示空間,一直被許多網友吐槽。然而,這項缺點有望在明年首度獲得改善。
蘋果曾於 2015 年推出結合手機殼與行動電源的「聰穎電池保護殼」,受到許多重視續航力的果粉喜愛,不過在 2021 年推出 MagSafe 外接式電池後,這項產品就已陸續停產。現在有外媒爆料,這款配件有望捲土重來,而且將專門為 iPhone 17 Air 設計。
蘋果向來都習慣在九月舉辦秋季發表會推出新一代 iPhone,如今這項傳統很有可能即將改變!據傳,為了迎接摺疊 iPhone 的到來,蘋果打算變更發布週期與策略。
以蘋果iPad產品線來說,iPad Air一直是價格和效能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最新一代的M3 iPad Air已於近期在台開賣,自由3C科技頻道也實際體驗了兩週。你正好有購機打算、卻對各款式的iPad猶豫不決,不妨先參考這篇開箱心得。 由於iPad Air去年才推出M2版,今年M3版在外觀設計幾乎沒有變動,同樣維持11和13吋兩種機型,售價分別19,900與26,900元,與前代持平。配色則提供太空灰、藍色、紫色和星光色。 本文開箱的是11吋機型,記者個人認為11吋仍是最適中的尺寸,不論是攜帶出門或日常居家使用都相當合宜。而 13 吋雖然帶來更震撼
眾所周知,Meta執行長庫克(Mark Zuckerberg)長期不滿蘋果的封閉生態系,過去在多個公開場合都曾表達批評。他最近接受外媒Stratechery的專訪時,罕見深入說明自己對蘋果政策不滿的根源
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美國政府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全球萬物齊漲,手機、電視等科技產品是否能倖免?對此,兩大科技巨頭蘋果、三星近日首度對外作出回應,消費者恐怕得做好心理準備。
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新政策不斷變化,外界高度關注對蘋果的衝擊,尤其是iPhone等產品是否因此漲價。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最新的財報會議首度回應關稅議題。
iPhone 將獲得 Google AI 助力!根據 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親口證實,希望讓 Gemini 成為 iPhone 助理的內建選項之一,間接證實正在與蘋果洽談。
蘋果今年有望更新 Apple Watch SE 系列,提供果粉更平價的智慧手錶選項。據傳,新一代 Apple Watch SE 有望採用與 Apple Watch Series 9 相同的螢幕尺寸。
蘋果首款空間運算裝置 Vision Pro 上市後,儘管硬體表現、視覺效果獲得肯定,但昂貴的售價以及有限的使用場景始終難以普及,為此據傳蘋果將搶推平價款機型,最快今年就會登場。
蘋果近日深陷川普發起的「對等關稅」風波,導致多款產品面臨漲價壓力。與此同時,iPhone 即將迎來上市第 20 週年,據傳蘋果正規劃推出兩款紀念機型,採用嶄新的跨世代設計,但這也可能為大幅漲價埋下伏筆。
邁入 AI 大戰,蘋果 Apple Intelligence 起步較晚,功能也不如競爭對手豐富,卻意外獲得 iPhone 用戶的好評,甚至有不少人願意掏錢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