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地圖近來持續推出新功能,但也不斷淘汰部分舊功能。Google地圖宣布2025年9月移除「追蹤用戶」功能,屆時用戶將無法再追蹤其他人,也無法被他人追蹤
Google預計於8月21日舉行Made by Google發表會,發布新一代Pixel 10系列旗艦手機、Pixel Watch 4智慧錶;新款平價耳機Pixel Buds 2a也可能同步亮相。近期關於這波新品的爆料頻傳,最新傳聞指出,Pixel Watch 4將採用全新的「側面充電」設計,可謂此代的一大亮點
蘋果全新一代iOS 26系統針對iPhone介面大翻新,今(25日)推出公開測試版,讓一般用戶也能搶先體驗。首個公開測試版的功能與本週稍早釋出的第4個開發者測試版相同
無線充電即將邁入 Qi2.2.1 版本,將帶來超過 25W 的充電速度,並支援如同 MagSafe 的磁吸應用。稍早 WPC 無線充電聯盟證實,這項新規格將成為主流 Android 手機的標準,且已有大量設備正在排隊等候認證。
Sony 近日透過 PS5 遊戲主機的系統測試,推出了一項以環保為訴求的全新省電機制。然而不少外媒認為,這樣的運行模式恰好與傳聞中的 PS5 掌機不謀而合,很可能也是在為未來鋪路。
Google 自從在 I/O 開發者大會宣布推出 Android XR 系統後,智慧眼鏡儼然成為科技業下一波浪潮。透過 AI 助理與視覺辨識技術的輔助,讓人們開始好奇,究竟何時智慧眼鏡能夠取代智慧手機?對此,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近日也給出了一個粗略的時間點。
蘋果推出全新訂閱制保固服務「AppleCare One」,每月僅需19.99美元(約新台幣585元),即可同時保障最多三款蘋果裝置,並可隨時添加更多產品,每台每月額外加收5.99美元(約台幣175元)。該服務目前率先於美國上線,其他國家尚未公布開放時間,預期未來有機會擴展至全球市場
vivo X Fold5即日起展開預購,電信通路則自8月1日起開賣。提供鈦灰(圖左)與羽白(圖右)兩色選擇,售價各52,990元。 〔記者黃肇祥/台北報導〕晉升台灣智慧型手機市場第三大品牌的vivo,昨(23)日趁勢追擊,在台灣全新推出首款摺疊手機X Fold5,搭載平板等級大螢幕、旗艦相機規格
蘋果目前正在進行 iOS 26 版本測試,不僅推出諸多新功能、系統,現在還被外媒《MacRumors》發現藏有神祕新品的蹤影。
LINE又釋出全新互動功能!除了先前在聊天室中針對訊息使用表情回應,現在相簿中的每一張照片也能加入表情互動。只要將LINE更新至15.9.0(含)以上版本,即可擁有這項新功能
Google今年陸續針對Pixel 4a和Pixel 6a推出強制性更新,以防止電池過熱造成潛在危險。然而,用戶更新後,可能面臨手機續航力和充電效能下降的問題,因此有部分用戶不願意被自動更新,透過「技術性手段」來規避
健康科技大廠飛利浦 PHILIPS Sonicare 今日(22)在台推出新一代「抗敏Pro鑽石護敏刷」電動牙刷,搭配全新的棉花糖刷頭,不只是有 7 倍的清潔力,也能解決敏感性牙齒族群怕痛不敢刷的痛點。
「618 年中慶」近年已成為各大電商與實體通路的重點購物節日,雖然有不少業者紛紛祭出手機特價促銷,但成效十分有限。根據市調機構統計,台灣 6 月實體通路手機銷售出現雪崩式下滑,就有業者直言,價格戰與降價恐將成為接下來的關鍵策略。
根據市調機構數據,2025 年 6 月台灣最熱銷 Top 20 手機排行榜正式出爐!儘管全台買氣低迷,但是消費者仍舊偏愛高階款 iPhone,尤其是最頂規的 Pro Max 一舉衝上冠軍寶座,成為台灣最新的銷售王者。
Pixel Watch 4 將在三大應用領域全面升級,提供更完整的運動偵測,並新增多項救命功能。
現代人遇到疑難雜症,不再單靠「谷歌大神」,更多時候是直接打開ChatGPT這類AI聊天機器人來請教答案。無論是學習、寫作,甚至是工作任務,都越來越依賴AI幫忙。不過,現今熱門的AI聊天機器人可不只有ChatGPT一款,本文整理5大主流AI聊天機器人,或許你可以輪番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命定AI」。
蘋果要進攻摺疊手機了!《彭博社》報導聲稱,蘋果最快將於明年推出首款摺疊 iPhone,然而果粉可能會有些失望,因為這款產品並未帶來顛覆性的創新突破,外型設計甚至可能與現有的 Galaxy Z Fold7 十分相似。
黃仁勳自曝最愛手機是Google Pixel。(圖/彭博社) 本週5大精選新聞如下:
蘋果一年一度的「Back to School」(BTS)教育優惠活動已在台開跑,許多「學生果粉」準備趁這波入手新機。對於追求效能與便攜並重,又得顧慮預算的學生族群來說,升級後的M4版 MacBook Air,其實已經非常夠用。如果還在猶豫,不妨參考一下本文的實測體驗文
自從富士 X100 系列掀起「隨身相機」熱潮之後,各大品牌相繼跟進,現在戰場更轉移到了高階市場,陸續旗艦機種問世替消費者高畫質與輕便兼具的單眼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