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5G開台至今已滿5年,加上歷經整併時期,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和遠傳電信三大業者早就以5G為主要戰場,不僅比拼用戶的5G體驗,5G用戶數也是競爭指標之一。然而,最新數據指出,市場戰況正出現微妙變化
近年微軟、高通大力推動「Windows on ARM」架構生態,希望將 Windows 電腦從傳統 x86 架構更多地轉向 ARM 陣營。據傳未來 AMD 也可能加入,一起推出 ARM 架構的電腦處理器,替消費者增添更多選擇。
蘋果 iPhone 17 Pro 不僅有高效能的 A19 Pro 晶片,並搭配 iOS 系統,流暢程度向來受到許多粉絲推崇!實際真的是如此嗎?現在就有達人模擬真實的手機操作情境進行實測,結果發現 Android 旗艦代表還是略勝一籌。
隨著全球積極發展5G網路,5G手機早已成為市場主流,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報告,2025上半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已突破整體的71%。不過,在一些國家,5G手機的普及率仍相當低,與全球趨勢形成強烈對比。
高通近日正式發表新一代晶片Snapdragon 8 Elite Gen 5,預計將成為未來一年Android旗艦手機的核心主力。高通效能再度大幅躍進的同時,不少人又將矛頭指向Google,批評其自研Tensor G6晶片效能明顯落後
各大旗艦手機一向都主打機身更耐用,但若把蘋果iPhone 17 Pro Max與三星 Galaxy S25 Ultra拿來直接比拚,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耐摔王」?知名YouTube頻道PhoneBuff進行了一場殘酷的跌落實測,結果恐怕會讓不少人意外
蘋果新機於昨(20日)開賣,沒想到,iPhone 17 Pro系列隨即傳出「不耐刮」的缺點,許多網友紛紛PO出門市展示機布滿「傷痕」的照片,並以藏藍色最為嚴重。
近日 Google 旗下的 AI 服務 Gemini 聲勢大漲,在美國、台灣兩地的 App Store 罕見踢下 ChatGPT,成為免費 App 的排行榜霸主。
蘋果秋季發表會正式登場,今年僅耗時 1 小時 11 分鐘就宣告結束,遠比過往幾年短了許多。此外,當其他品牌幾乎每次發表會都在強調 AI 時,蘋果在 Apple Intelligence 的最新進展與功能上,卻幾乎是交出了一張白卷。
Google今年全新Pixel 10系列聯手台積電打造新一代Tensor G5晶片,提升TPU的AI效能達到60%,更加入最遠100倍的超遠變焦,以及具有專業攝影眼的「拍攝指導」功能,讓新手也能輕鬆拍出美照。實際表現是否真如宣傳般強大?完整開箱新一代Pixel 10 Pro,解析Google手機的真正實力。
隨著智慧手機市場逐漸成熟,近年不少人批評蘋果 iPhone 缺乏驚喜,產品功能似乎總是落後於其他品牌。不過根據外媒報導,蘋果在未來幾年將大舉展現創新實力,不僅重新顛覆 iPhone 的設計,更將跨足全新產品類別。
蘋果將於9月10日凌晨舉辦2025秋季發表會,正式推出新一代iPhone 17系列。不過,新機還沒亮相,市場上就已經出現擔憂的聲音。
三星平價版S25 FE即將登場,然而葡萄牙一家通路商MediaMarkt卻意外提前上架S25 FE,將所有官方宣傳素材和完整規格一併曝光,讓新機毫無懸念。雖然該頁面隨後緊急刪除,但已在網路上流傳
三星又開酸蘋果了!三星在全新上線的Z Fold7廣告,直接點名iiPhone的兩大痛點下手,嘲笑蘋果手機至今還不能摺疊,AI功能也不足,一曝光就在社群平台上引發熱議。
隨著 Google Pixel 10 系列的發表,蘋果在 AI 競爭中逐漸被拉開差距。不僅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進度落後,連壓軸的新版 Siri 也傳出將延後至明年才發表。為了挽回頹勢,外傳蘋果可能透過收購來提升 AI 領域競爭力,目前已鎖定兩大潛在目標。
AirPods Max 至今已上市五年,果粉卻遲遲等不到下一代。對此,《彭博社》知名記者 Mark Gurman 指出其銷售處境尷尬,認為蘋果既不可能停產,也不太可能推出更新版。
Google新一代旗艦Pixel 10系列正式登場,陣容維持Pixel 10、Pixel 10 Pro、Pixel 10 Pro XL和Pixel 10 Pro Fold。其中,Pixel 10 Pro Fold是業界首款具備IP68防塵防水的摺疊手機
蘋果正加速開發 AI,試圖追趕領先的 OpenAI 和 Google。根據《彭博社》爆料,蘋果已組建全新團隊,打算開發類似「ChatGPT 搜尋」的 AI 搜尋功能。
近年蘋果在生成式 AI 領域落後競爭對手,又有多名重要的工程師跳槽,迫使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出面信心喊話,在內部員工會議上提到「蘋果很少在新領域搶第一」,並看好蘋果終究能迎頭趕上。
現代人除了高度依賴智慧型手機,智慧錶的使用也很普及。不過,續航力始終是智慧錶的一大痛點,尤其在重度使用下,每天固定充電已成為多數用戶的日常。由於智慧錶體積受限,難以容納大容量電池,因此「充電速度」反而成為更關鍵的實用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