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又自行爆雷了!外媒《9to5Google》發現,Google 發布了一篇官方部落格文章,提前揭露了全新 Android 系統的設計語彙。儘管文章事後已緊急下架,但在網路上仍留下了痕跡。
隨著生成式 AI 崛起,讓 ChatGPT、Gemini 等聊天機器人廣受大眾歡迎,不僅能提供情緒價值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夠提供許多最新資訊,讓許多人遇到問題都會改問 AI,減少使用搜尋引擎的頻率,但 Google 搜尋真的要被取代了嗎?最新研調就揭露最新數字。
蘋果 AirPlay 遭爆有安全漏洞,恐導致上千萬台設備成為駭客入侵的目標,且產品橫跨範圍廣泛,包含喇叭、機上盒、智慧電視等等都受到影響。
近日 ChatGPT 的 AI 生圖功能得以模仿「吉卜力」畫風,進而生成各式圖片,引起廣大網友爭相嘗試,但也引發不少討論。有人擔憂此舉是否可能涉及侵權?儘管宮崎駿工作室尚未表態,日本政府倒是先解釋:不構成侵權,但特定情況可能違法。
ChatGPT 已經成為民眾的生活好幫手,不僅能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有些人甚至會與它交心、閒聊,但千萬別把所有祕密都告訴它。史丹佛大學「人本人工智慧研究中心」(HAI)研究員 Jennifer King 向《華爾街日報》點名五大類資訊,最好不要提供給 ChatGPT,以免產生隱私風險。
寵物溝通總是被許多網友笑稱是玄學、認為缺乏科學根據,但現在 AI 或許真的能藉由理解動物語言允許人類與其進行溝通。Google 最新一份研究設計了一組 AI 模型,並整合至 Pixel 手機試圖與海豚進行對話。
隨著智慧手機在日常生活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越重量,連帶衍伸出「電量焦慮」的議題,不少人擔心手機沒電,時時刻刻尋找充電插頭。國外就有研究調查顯示,平均只要手機電量低於 38%,多數人就會開始焦慮。
你對手機品牌有特別的偏好嗎?或許你沒有,但美國青少年可是有的! 根據美國投資銀行Piper Sandler最新發佈的一份美國青少年喜好報告(2025年春季調查),收集了超過6千名、平均年齡約16歲的青少年意見。數據顯示,美國青少年最愛的手機品牌依然是蘋果iPhone,高達88%的人都擁有iPhone,相較十年前的66%,成長了22%。而且,這88%的美國青少年都表示下一部手機仍然會用iPhone,不會跳槽,甚至有25%計畫升級至即將推出的iPhone 17。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全球經濟不安,對中國更是強勢反擊,美國針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總額,一路增加已來到145%。由於蘋果iPhone主要在中國生產與組裝,外界擔憂蘋果恐成為這次關稅戰下的重災戶。儘管川普尚未明確表態是否豁免蘋果關稅,但蘋果似乎已露出一絲曙光
OpenAI旗下的ChatGPT在最近推出GPT-4o模型,大幅提升圖像生成的逼真度,迅速在全球掀起熱潮,包括吉卜力、辛普森、公仔等各式風格圖像被瘋玩。然而,最新消息指出,未來CahtGPT可能會在生成圖像上添加浮水印。
近年被許多學生、研究人員喜愛的 AI 筆記工具 NotebookLM,即將正式登陸手機平台!近日官方預告 App 即將推出。
YouTube 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連年長族群的觀看比例也大幅提升,加速美國的剪線潮。
市場盛傳,蘋果將在明年進軍摺疊市場,推出首款摺疊iPhone,或者還有摺疊iPad。然而,蘋果最近曝光的一項新專利顯示,未來或許甚至有機會看到「摺疊Apple Watch」。
近年遊戲開發成本逐漸攀高,3A 遊戲從早期 60 美元(約 1,969 元)到現在都是 70 美元(約 2,297 元)的公道價。有分析師就認為 Take-Two 年度重磅的《GTA 6》(俠盜獵車手6)可能開出 100 美元(約 3,282 元)高價。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最新研究指出,蘋果「尋找」(Find My)網絡存在安全漏洞,恐讓駭客反向操作系統,將用戶的 iPhone、MacBook 等裝置變成追蹤器,恐引發隱私危機。
為了提升帳號安全性並防範盜用,Google 將改變 Gmail 登入的驗證方式!未來將以掃描 QR 碼取代傳統的 SMS 簡訊驗證碼,更有效預防駭客攔截。
研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近日針對數千名蘋果 iPhone 用戶進行廣泛調查,發現越來越多果粉選擇購買 Pro 高階系列,且更樂於頻繁升級。此外,iPhone 也成功吸引到諸多 Android 用戶,其中又以三星、Google 兩大品牌最多。
全球消費者手機越買越貴,並且不一定只會挑 iPhone,Android 旗艦手機也越來越受歡迎。研調機構 CounterpointResearch 最新報告公開 2024 年高階市場的 5 大品牌的最新戰況。
蘋果進軍機器人市場!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爆料,蘋果首款機器人最快將於 2028 年量產。而蘋果近期也罕見公開概念產品,讓傳統檯燈具備更生動的互動能力。
美國與台灣近年都出現「剪線潮」,許多人不再訂閱傳統有線電視,但這並不代表家中的電視就此閒置,反而有越來越多人轉向串流平台,尤其是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