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於今年2月推出iPhone 16e,終結SE系列,成為iPhone 16系列的入門機款。而其亮點之一,是導入蘋果自研的5G晶片C1。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佈的物料成本清單,iPhone 16e採用的蘋果自製零組件比例達40%,不僅明顯高於標準版 iPhone 16的29%,也超越2022 年版iPhone SE的31%。顯示iPhone 16e大大降低了對供應鏈的依賴
桃園市一名謝姓女子於21日在上班時,使用磁吸式行動電源為手機充電,未料行動電源突然爆炸並起火燃燒,導致她臉部二度燒燙傷,險些毀容。事後,她透露品牌為「亞果元素」,消息一出,引起網路熱議,知名品牌的安全性備受關注
如果你看膩當前iPhone的外型設計,不妨期待明年的iPhone 17系列,最新消息指出,蘋果下一代新機的外觀可望有重大改變。
外媒《The Information》日前爆料,蘋果新一代 iPhone 17 系列將全面改用「鋁金屬」機身材質,高階 Pro 系列鈦金屬將走入歷史,讓不少果粉相當訝異,畢竟蘋果曾多次宣傳鈦金屬機身的耐刮、輕薄優勢,為何要取消?根據爆料客透露,原因可能與川普(Donald Trump)勝選、即將上任美國總統有關。
不是你的錯覺,手機真的越來越貴了!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發布的智慧型手機報告,預估2024年全球手機的平均售價(ASP)將達到365美元,比去年增加3%,更驚人的是,2025年這一數字將再上漲 5%,反映出顯示出手機市場高階化的趨勢正在加速
根據市調數據顯示,隨著Pixel 9系列的推出,Google第三季在美國的出貨量激增20%,反映出熱銷趨勢。然而,新機的製造成本現在也被揭露了,引發市場關注。
儘管蘋果iPhone在日本擁有過半的市占率,最新數據卻顯示,日本 消費者似乎越來越傾向購買二手手機,或者是舊機型,即使是iPhone,也不見得會追求最新機型。
蘋果最新推出的iPhone 16系列價格保持不變,維持29,900元起,然而,最新報告指出,新機的製造成本其實是增加的,但蘋果選擇不向果粉上調價格。
蘋果首款空間運算裝置 Vision Pro 本月在美國正式開賣!極具沈浸感的體驗獲得不少好評,但高達 3499 美元(約 11 萬元)的價格仍嚇壞不少果粉,然而 Vision Pro 貴得是真的有道理!因為不計算開發成本,光是零件物料的費用就是 iPhone 15 Pro Max 的三倍之多。
LG在2022年締造史上最高的年度營收記錄,創下6,260億美元的銷售額,其中生活家電與空氣解決方案事業部約佔總營收的40%,是LG強勁績效表現的重要推手。位於南韓昌原市的LG智慧園區,是重要生產基地之一,且在2022年獲選世界經濟論壇 (WEF) 燈塔工廠,以無人化和自動化生產為亮點
自 iPad 問世以來,今年是蘋果罕見首度於全年沒有推出任何平板新品的一年,相對地,也讓外界對於明年2024年將登場亮相的iPad 系列陣容,格外抱持高度的關注。最新消息傳出,涵蓋從......
據研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發佈最新報告指出,經拆解 iPhone 15 Pro Max 估算的物料硬體總成本,在不考慮技術開發、組裝、行銷、專利申請等等因素,今年......
許多網紅推薦的行動電源,日前發生爆炸意外,不只受害者驚嚇,也讓大眾人心惶惶,該款產品即為「MOZTECH 萬能充Pro多功能五合一行動電源」,廠商墨子科技今(25日)也再度致歉,並提供消費者免費換新
全台手機市場需求仍不如過去,2023上半年台灣手機整體銷量約228萬支,相較於去年同期的239萬支,略減5%,整體銷售額則比去年同期增加3%
蘋果旗下主打旗艦級定位的iPad Pro平板系列,最新爆料消息傳出,明年將迎來一波改版的嶄新面貌,不但有望首度搭載OLED螢幕,且機身尺寸可能將會隨之......
隨著全球經濟局勢、各種原物料價格飆升,近年屢傳智慧手機喊漲,究竟漲多少?實際比對台灣四大品牌的旗艦機款,一探近年高階手機到底貴了多少。
相機市場全面轉向無反光鏡(無反)設計,逐步淘汰傳統較為厚重的單反機型,據悉經典相機品牌哈蘇(Hasselblad)也跟上這股潮流,即將停產旗下的 H 系列機種。
蘋果旗 AirPods 真無線耳機系列,與Sony 真無線耳機系列,向來是最受日本用戶擁戴的前兩大真無線耳機品牌。不過,據市調機構最新公佈的品牌市佔率排名,顯示Sony 於日本真無線耳機的市佔率於今年二月罕見地呈現下滑趨勢......
iPhone 15 Ultra可能導入潛望式鏡頭。(圖/美聯社,此為iPhone 14 Pro系列) 蘋果明年推出的iPhone 15系列,近來傳聞不斷,四款機型之中,定位為
堪稱最會做聯名行銷的時尚手機殼品牌CASETiFY,繼香港、日本、韓國等,終於在台開設首家概念店,進駐台北信義新光三越A11,採開放式的店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