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稍早正式公布台灣 Google Play 在 2025 年的最佳 App 榜單,共計有 8 款入榜。其中,Adobe Firefly 更是與勇奪年度最佳應用程式,擊敗時下最夯的 Gemini 以及 ChatGPT,成為 AI 領域的大黑馬。
國際大廠PHILIPS在台推出全新FunCube 3.0放心充系列,以5款不同規格與設計的行動電源,滿足消費者各式充電需求、告別電量焦慮。
外界盛傳,Sony 即將發布新一代全片幅無反相機 A7 V。儘管官方尚未證實,現在卻有邀請函提前曝光,疑似將在下月舉辦發表會。
Google 今年宣布替 Google Flights 新增 AI 搜尋功能,允許用戶透過簡單的文字敘述,讓系統協助找出最便宜、最佳時段的機票。
蘋果目前在 AI 競賽中處於劣勢,iPhone 裡的語音助理 Siri 效能遠不如 Google Gemini,讓許多果粉大嘆真的不好用。如今蘋果確定將開放 iPhone 自行更改預設的語音助理。
繼蘋果發表 iPhone 17 系列後,Android 陣營大舉反攻,OPPO、vivo 皆發表搭載聯發科最新晶片天璣 9500 的旗艦手機 X300 與 Find X9 系列。首批採用高通 Snapdragon 8 Elite Gen 5 晶片的機型也確定將在月底陸續上市,形成 Android 旗艦手機的精彩內戰。
近期面臨 Android 多款平板的競爭,蘋果入門款 iPad(A16)市場價格已經悄悄滑落至萬元以下,是四月上市以來的最低點。
遊戲界最受矚目的年度 The Game Awards 大獎在今日正式公布入圍名單,揭曉今年度最強的 6 款遊戲作品。其中,《光與影:33號遠征隊》更延續玩家的超高評價,一舉橫掃 12 項提名,率先成為 2025 年最風光的遊戲作品。
政府普發一萬已陸續到帳、開放提現,許多消費者也開始進行採購,不少人選擇升級智慧手機。連鎖通路業者傑昇通信就已經看到了這波熱潮,尤其又以「萬元級距」的產品最受歡迎。
雙全國際獨家代理的 PHILIPS 行動電源,今日起在台灣推出全新 FunCube 3.0 放心充系列產品,共帶來 5 款多合一行動電源,以及 1 款充電線,滿足不同充電需求的消費者,而且只要憑一張舊行動電源的照片,就能以 75 折優惠購入新品。
行政院「普發一萬」於本週起陸續入帳,不少人打算趁這時候換一台手機或是平板,對此通路就推薦以下 4 款機型,不只具有高性價比,買完之後還能再慰勞自己去飽餐一頓。
蘋果過往幾十年來,一直固定在九月舉辦秋季發表會推出新一代 iPhone,偶爾則會在春季不定期推出 iPhone SE、iPhone 16e 等入門系列。這樣的規律將從明年開始有明顯轉變,未來可能會一年有兩次發表會,更會把每年固定登台的 iPhone 型號擴增至 6 款。
日前外媒《The Information》報導聲稱,蘋果打算延後發表下一代 iPhone Air,預計不會在明年推出,原因與銷售不如預期有關。對此長期報導蘋果內幕消息的《彭博社》名記者 Mark Gurman 則在最新一期專欄反駁這項說法,認為 iPhone Air 本來就沒有打算每年更新。
蘋果今年在 iPhone 17 Pro 系列推出搶眼的「宇宙橙」,外型獲得許多果粉讚賞,上市以來卻屢傳掉漆災情。現在更有網友分享,只是用濕紙巾擦拭,竟讓塗層直接脫落,使「宇宙橙」變成了金屬原色。
搭配蔡司2.35倍長焦增距鏡,vivo X300 Pro瞬間變身口袋單眼大砲。 手機搭配外接鏡頭成為「口袋單眼大砲」,是近來手機市場的熱潮,特別吸引攝影
Google在今年8月宣布Android系統將迎來重大調整,明年起阻止用戶安裝由「未經驗證開發者」製作的App,引發不少進階用戶和獨立開發者的不滿,認為此舉等同在「扼殺側載自由」
蘋果以往都會固定在九月舉辦秋季發表會,推出全新系列的 iPhone 手機,不定期會在春季推出 iPhone SE、iPhone 16e 等平價機款。如今這樣的慣例可能即將被打破,據傳蘋果有意修正 iPhone 發表週期,明年作為短暫的過渡期,可能導致兩款 iPhone 型號的後繼機款從缺。
現代人對手機續航普遍存在「電量焦慮」,不少人外出時一定會多帶一顆行動電源,但始終不太方便。也因此,近年手機市場愈來愈往「超大電池」方向發展,尤其中國品牌積極衝刺,7,000mAh或8,000mAh 已不罕見,明年甚至有10,000mAh電池手機量產問世
蘋果從iOS 17開始推出「NameDrop」功能,只要將兩台iPhone靠近,就能「隔空」快速分享聯絡資訊,例如手機號碼或Email等。根據外媒Android Authority的最新發現,Google也正在為Android手機打造類似功能。
市面上 Android 手機型號眾多,價格區間廣泛,足以滿足各式需求的消費者。有些人會以價格為優先,又有人只考慮規格,但到底該注意哪些細節才不會踩雷呢?對此外媒《BGR》就列出 5 大常見錯誤,協助消費者做出正確的決定。